大数据有效赋能实体经济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张新红
大数据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将会为商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字改变世界:数据驱动一切变成现实
美国哈佛大学的钱德勒教授在 2000 年的时候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信息改变了美国》,它讲的是信息化发展成为推动国家转型的一个重要力量。在这之后的将近 20 年时间里,我们所有人可能都已经体会到了世界真的在发生变化——信息不仅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中国,改变了全世界,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俯拾皆是。
——出行的变化:从出租车到专车。过去我们打出租车的时候, 要站在路边上伸手拦车,可能要等好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好不容易等到一辆空车,司机师傅可能会因为要交班而拒载。如果是赶上星期一早高峰而且还下着雨,那种打车的体验就更糟糕了。现在有了网约车,从你按下按钮到给你确定好车子,一次供需的匹配完成技术上只需要 0.12 秒,而后台服务器要完成 16 亿次的数据计算,才能找到最适合你的车并规划好线路、预测好时间和费用。网约车能改变我们的出行体验,实际上就是大数据在起关键的作用,包括车的大数据、人的大数据、交通的大数据、拥堵的大数据、支付的大数据、信用的大数据等。
——餐饮的变化:从方便面到外卖。以前我们加班的时候,随便来碗泡面也就凑合了。现在可以选择的好食品就比较多了,各式各样的外卖平台你都可以随心的选用。所以有人说现在打败方便面的不是另外一家方便面企业,而是外卖,从经济学上看这就是所谓的跨界。关于跨界竞争,网络上有一句流行语叫“消灭你与你无关”——你都不知道谁会成为你的对手,将会有谁来打败你。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有许多跨界竞争的例子,就像电信部门根本就没有想到腾讯的微信会把他们的飞信给打败了。
——汽车的变化:从丰田到特斯拉。长期以来汽车业最牛的核心技术是发动机技术,但特斯拉改变了这个格局——它用的是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汽车最牛的发动机技术优势被瞬间清零了。这在经济学上就叫降维打击,就是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使竞争对手原有的优势变得毫无价值。这个概念来源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 三体人对地球人玩的就是降维打击。类似这样的降维打击在我们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 360 对传统杀毒软件的冲击、电子商务对百货大楼的冲击等。现在对于我们而言,利用好互联网,就可以对那些不利用互联网的企业之间形成降维打击。
——手机的变化: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现代意义上的移动电话在 1973 年就被发明出来了,但真正投入市场是 1985 年以后。中国引进第一代移动通信是在 1987 年,那个时候我们称之为大哥大。以前的手机只能打个电话,现在的手机已经基本上没有它不能干的事儿,成为我们的生活平台,也成为我们的工作平台。从 1G 到 2G 再到现在的 4G、5G,这种变化不知不觉的就把我们带入到了一个信息时代。就连手机里下载的各类 APP 也在不断创新,你睡觉的时候说不定它们都在偷偷地更新,这在技术上就叫迭代创新。
——支付手段的变化:从现金到扫码。谁都没有想到最早进入无现金社会的是我们中国,现在买棵大葱都可以扫码,连乞丐的茶缸、寺庙的功德箱上都有了二维码。移动支付已经改变了所有的商业生态,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丰富多彩。
——制造业的变化:从流水线到智能制造。说到现代大工业就会让人想到《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流水线工厂如何把人变成了机器。现在大家谈论更多的是智能制造,把机器变得跟人一样,甚至比人更聪明、更精准、更能干,而且不需要休息,还不用申请劳动保护。
重新定义一切:纯粹意义上的“实体经济” 已经不复存在
2017 年“信息社会五十人论坛”出了一本《重新定义一切》的书,我为这本书写的序言叫《为什么要重新定义》。简单而言,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跟以前不一样了,需要重新思考,重新理解,重新适应,重新应对。货币、汽车、资源、劳动、工作、娱乐、生产、服务……你能想到的一切都需要重新定义。
对于企业而言,与企业相关的所有要素及其每一个流程环节都可能因为数字化的发展而变得大不一样。以资源为例,企业的资源更多的可能不是过去熟悉的有形资源,而是文化、创意、数据等无形资源。在网络化的背景下,资源短缺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你不是缺资源,而是你不知道资源在哪,不知道怎么去利用。同样,从产品的研发到生产、管理、销售、服务,这一切也都跟以前都不一样了。
很多人反映现在的新名词太多了,连政府文件里都在不断推出新的词汇。其实,不是大家喜欢造新词,而是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新的事物来得太快又来得太多,如果不用新的词汇就无法真实反映这些变化。
实体经济也在发生变化,纯粹意义上的实体经济已经不存在了。拿农业来说,跟农业相关的各个生产要素,以及每一个要素的运转全过程、全环节,基本上现在都已经离不开大数据。放眼未来,要发展生态农业、定制农业、众筹农业、共享农业等,都是建立在数字化之上的,否则无从谈起。
工业、制造业也是一样,它所有的要素,包括人员、技术、设备、安全、客户需求等,也包括生产的全流程、全过程,基本上也已经或者正在数字化。从未来角度看,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产业互联网等也是建立在协同化、数字化基础上的,并且正在成为现实。
至于服务业或者消费领域的数字化更不用说,吃穿用住行、医教游娱养等领域各种各样的网络化平台大量出现。未来如果要发现新需求、创造新价值、解决新问题、提升新体验,也都将离不开数字化。所以如果现在还要讲实体经济,我觉得应该给它加上一对引号。
今天的论坛主题就提到了三个“新”,实际上现在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在前面加一个“新”字,你就会发现可以出现无数个“新”,一切都需要重新理解。
数据无处不在:所有能数据化的终将数据化
这里所说的数据,是指机器能够识别的数据。机器能够识别的数据就两个:一个是 0,一个是 1。只要把所有的万事万物及其运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转化成 0 和 1,机器可以识别,然后再把它总结出人类能读懂的数据就变成了我们常说的信息,这就是整个数据化引发的变化。
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有一句名言叫“万物源于比特”,如果世界是由比特(数据)构成的,一旦把所有的事物变成 0 和 1,机器就可以识别、捕捉、认识,把它转化成有用的数据、有用的信息、有用的知识,最后形成智慧,这就是数据的价值。一系列的数据资源被开发出来,就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应用场景,人类利用数据化、数字化来重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会得到大大增强。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机器是怎么识别人走路的。手机带有传感器,可以感知人的运动,并把每一个活动记录下来,这些不断变化的数据就是大数据。然后就告诉你走了多少步、多少公里、爬了几层楼梯,而这些形成的统计数据就是小数据了。为什么这些手机的厂商愿意收集你这些数据?因为它里边能透露很多的信息,你的行为信息基本上就会因为这么一个小软件被人家全部捕捉到。当然,这些信息对我们自己也有一定的好处,比如可以帮助了解运动量等。也有人根据这些运动的数据与健康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许这些数据对保险公司很有用,可以根据每个人每天的步数来设定大病保险系数。当然也有人做出另外一些分析,比如分析每日行走步数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说最富有的 1% 人群平均每天走路是 12000 步, 这当然就有滥用大数据的嫌疑了。
现在已经有许多旅游景点设立了电子公告牌,可以实时显示景区内的游人数量。有了这个小应用,就可以及时调控和提供相应服务, 就可以有效防止诸如踩踏事件、滞留事件的发生。
现在大数据基本上是无处不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智能终端、智能硬件、智能制造以及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里,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从数据的表现来看,除了我们以前熟悉的统计数据之外,现在更多的是交易数据、行为数据、传感数据等。很多数据在以前是没法获得的,现在则变得轻易可得。
数据赋能:所有的规律都可能被发现
当机器能够将所有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时,很多过去发现不了的规律现在就可以做到了。如果所有的事物及其变化过程都能够数据化的时候,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用来重新加工,重新利用,让它产生更大的价值,这就给了我们无限的创新可能,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实体经济也是如此。
因为有了大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新的规律,用正确的方法做更多的事情,这就是数据赋能。
在人类的知识模型里,处在最底层的就是数据,通过各种传感器可以获取到数据。有了这些数据之后,机器会进行初步的处理,加工成人能看懂的数据,这个时候它就有了一定的含义,这些具有一定含义的数据就是信息。我们使用的信息多了,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如定理、公式等,这就是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去指导我们的决策、行动,这就是智慧。上升到一定高度和理性的智慧,就是我们常说的理念。从数据到信息、知识、智慧、理念,这就是人类知识形成的基本模型。有了这样的模型,我们就可以理解到为什么说数据是原始宝藏,是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
有了大数据,很多过去发现不了的规律就可以被发现了。大数据的功能可以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识别,它能识别你的身份,识别你的位置,识别各种机器的运行状态,也可以识别事物的真假。二是重现,它可以把过去的场景重新再现一遍。这个功能对于案情分析、食品药品追溯就很有帮助。三是关联,通过分析各种相关关系,可以得出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比如搜索大数据可以用于分析流行性疾病传播路径和发展趋势,也可以用于舆情分析。四是溢价,数据越用越多,产生更大的价值。五是预测,它可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天气变化、各种自然灾害、疾病的流行以及人的行为。比如用电量、网上销售数据等可以用来预测宏观经济走势。
数字机遇: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
有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共享经济,就可以用全社会的资源来完成你想要得到的服务,用新的办法解决过去很难解决的问题,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换一个玩法儿,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在出行领域,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共享单车、网约车、共享汽车带来的变化,但相信这不是未来变化的全部。有一个网友就有过这样的愿景:“以后我买一个自动驾驶的车,我用的时候让它来接我,我不用的时候让它自己去跑滴滴。让它自己养活自己,说不定还能养活我。”说不定用不了多久自动驾驶就会成为现实,绝大多数汽车也都是共享型的。
在医疗领域,互联网医院一定会发展起来。去年到一家互联网医院调研,全国的注册医师 260 万个,这个平台上就有 50 万个医生。如果互联网医院发展得好的话,95% 的病是不需要到医院去看的, 95% 的病人是不需要跑去北京的,5% 的药品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病症。这样,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和分配不均的问题就可以大大缓解。
在教育领域,网络教育会全面普及。边远地区的孩子可以与北京学校的孩子一起学习,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和分布不均问题基本解决。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终生学习可以成为常态,高考制度也可能会成为历史。
更多的变化还会发生在住房、养老、就业、食品安全、金融、城市治理等所有领域。总之,你希望得到改变的地方都会改变。所有的痛点都是机遇,最大的风险是抓不住机遇。
数字未来:今天才是第一天
信息技术及其创新应用每天都在创新,每一种创新都可能引发一系列新的变化,每一种变化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利用好这些机遇未来就是值得期待的。
谈到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我欣赏凯文·凯利的一句话:“今天才是第一天”。它在《必然》一书中提到了驱动未来发展的 12 个科技力量。第一个叫“形成(Becoming)”,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迭代创新,一点一点变化,持续不断的创新,到了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事物已经和原来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计算机、手机、微信等都经历了迭代创新的过程。第二个叫“知化(Cognifying)”,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工智能。现在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还都是初级的,将来随着机器深度学习能力的增强,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一定是非常大的。第三个是“流动(Flowing)”,信息只有流动起来,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它的价值才会最大化。第四个是“屏读(Screening)”,实际上讲的是泛在互联网,到处都是屏幕,随时都能上网,一切都可联网。第五个是“使用(Accessing)”,就是所有东西要接入使用,要能减少各种数字鸿沟。第六个是“共享(Sharing)”,就是我们常说的共享经济,拥有不再重要,使用才重要。第七个是“过滤(Filtering)”,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爆炸带来信息无处不在,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用的,也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能够产生价值,你得学会过滤,也会有专门的人提供信息过滤服务。第八个是“重混(Rrmixing)”,即把一切打乱,重新组合,每一次新的组合就是一次创新。这在以前很难,但现在很容易。第九个是“互动(Interacting)”,互动会产生更多的需求,会产生更大的价值。第十个是“追踪(Tracking)”,讲的是所有的数据都将被记录下来。第十一个是“提问(Questioning),你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发现一个新的需求,那么一个新的发明就可能被创造出来。第十二个是“开始(Beginning)”,强调一切才刚刚开始,今天才是第一天。凯文·凯利在谈到这 12 种力量时使用的都是动名词,也是现在进行时,就是说这些变化正在进行中。
每一个发展的趋势里都蕴含着大量的发展机遇,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体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实践很丰富,路径也不止一条。希望中国的创新实践能为全球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经验,也相信中国一定能够走出与美国的产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不一样的道路。
最后用三句话做一个小结:万物源于比特,所有能数据化的都将数据化;应用才是正道,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数据驱动一切,基于数据的产业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