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的智能医学

经纶世纪医疗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余 中

关于人工智能如何运用在医疗领域,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结合;第二个是智能医学,如何定义从“4P医学”到“PCIC”;第三是全科医生助手机器人以及意义。

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结合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核心点就是技术和应用场景必须深度融合,建立数据和服务的闭环。当然,形成闭环是一个必要条件,在必要条件实现的过程中,一个公司做到独立形成闭环是比较困难的,因而科技公司与医学深度融合、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做出闭环是非常重要的。

数据采集与治理、核心算法和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最核心的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落地。有商业化落地,才能真正实现跟传统行业、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

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结合的关键点,是从赋能到重构这样一个过程。如何来进行赋能?赋能过程中如何寻找机会进行重构?流程大致就是从技术到应用场景赋能,构建服务流程,开展应用,同时不断对服务流程进行迭代优化,形成“赋能 – 优化”的循环,最终达到技术支撑的最优化的服务流程重构,这是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结合的关键。如果我们不能把人工智能技术跟传统医疗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做出来的成果可能仅仅是比较表面的,并不能不断深入赋能直至最优化重构。

人工智能与医疗结合涉及很多层面,但是每一层面的赋能都需要与该层面本身的一些特质有机结合,与医疗结合的要点就必须要考虑承载能力从而有序地推进。同时还必须要做相应的普及教育,建立用户的习惯培养,并进行充分的效果评估。如果这些方面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最后的结果可能就不能落地,不能真正地赋能。因此,从技术的层面上讲,赋能一个传统的实体经济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很多方面,每个要被赋能的行业里都有特殊规律,这些特殊规律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深入了解总结,总结后才能研究如何进行结合。

智能医学:从“4P 医学”到“PCIC”

“智能医学”“4P 医学”涉及医疗专业的范畴。所谓“4P 医学”就是从预测性(Predictive)、个性化(Personalized)、预防性(Preventive)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四个方面来定义医学方法论。

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再到今天讨论的新医学,都是医学的方法论。新医学又可以分为两步,即从“4P 医学”到“PCIC”。所谓“PCIC”就是 People-Centered Integrated Care 的首字母简称,翻译成中文就是“以人为本一体化卫生服务模式”。这些理论基础驱动今天医改中的很多新政策,比如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家庭医生签约、远程医疗、互联网 + 医疗等,归根到底都是从以人为本的本体思想最后一步步的延伸发展。

2016 年,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中国国家卫计委、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发起了“PCIC 计划”,这个项目为怎样把人工智能还有大数据、机器学习相结合以及依托互联网建立全新的医学服务模式,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PCIC 是由分级诊疗和健康管理双轮驱动的,一方面是以疾病为导向,另一方面是以健康为导向。而智能医学可以从智能和医学两个部分来进行定义。智能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这是从连接与认知进行定义。而医学则涉及疾病诊疗、管理和公共卫生三个方面。把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中的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通过数据和规则的有机结合,应用到医学服务,并且以 4P 医学作为方法论基础,才能形成真正意义的智能医学,助力 PCIC 服务模式的实现。

全科医生机器人

今天重点分析的案例是全科医生机器人。全科医生机器人可以作为基层医生的助手,未来有可能进入每个家庭成为家庭医生。现今中国医疗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有序就医,缺乏合理控费。这两个问题有可能通过同一个办法解决,就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建立合格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建立这样一个医疗体系,前提是需要解决我国 93 万个基层诊所的基层医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怎样为 93 万个基层诊所赋能?过去提出过基层医生培训的方式,还有大医院医生下基层轮训、轮岗的方式,最后效果都不太理想。所以现在我们希望用第三种方式,就是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基层医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效率,帮助基层医生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

我们开发了一款为基层医生配置的全科医生机器人,是一个具有人工智能能力的桌面机器人,目的是帮助基层医生从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远程医疗等方面完成所需要做的工作,提升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这里牵扯到一些边界问题,比如人工智能应该做什么?人类应该做什么?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的边界在哪里?这就需要我们从全科医生、全科医疗服务的角度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设立努力的目标、明确发力点并研究如何发力。从医学、法律、伦理、人文的不同层次来分析人工智能如何协同服务人类,才能真正推动全科医生机器人这类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医改政策的有效实施。

最终的评判标准还是部署全科医生机器人能否产生期望的实际效果,使基层医生的水平得到大大提升。因此我们在安徽省开展了全科医生机器人试点工程,在由“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的医联体、医共体架构下进行试点。

我们的试点工程,为基层医生配置全科医生机器人,展示如何以人工智能的方法帮助医生进行患者疾病诊断治疗。全科医生机器人按照符合基层医疗要求的医学临床路径和 SOP 诊疗流程来设计,理论上它具有足够的常见疾病诊疗知识。同时,全科医生机器人还能辅助基层医生提供慢病管理、公共卫生、远程医疗服务。但是,医学服务非常复杂,一个好的医生不能仅凭 SOP 诊疗流程为患者看病,还要善于观察,结合对患者的直觉认知,最后给出判断与处理方案。因此全科医生机器人在实际工作场景中,能否有效辅助基层医生,只有通过试点才能得出真正的结论。

经过近 8 个月的试点工作,根据基层医生使用全科医生机器人开展日常工作的反馈意见,我们对全科医生机器人的功能进行了 8 次升级迭代,使得全科医生机器人在辅助基层医生日常工作方面不断完善,得到许多政府主管领导、基层医生、患者的好评。近期,帮助中国新医改的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代表团,专程去考察了我们在安徽的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全科医生机器人是“以人为本一体化卫生服务模式”的优秀案例,作为中国的智慧、中国案例值得在全球推广。

我们正在全力推广全科医生机器人人应用,希望在 5 年、8 年的时间内,每一个家庭都会有一个全科医生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用什么形式出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胜任一个家庭医生的职责,为家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随时的疾病诊疗、慢病管理、健康管理、老人关怀等服务。在个人需要的时候与个人的签约医生、专家实时连接,提供咨询,并能主动对个人健康进行监测、评估、预警、提醒和指导,成为家庭健康卫士。这一天的到来,有限的医疗资源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得到有效放大,一个全新的智能医学服务体系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服务需要。

相关新闻